心理健康教育宛如滋养生命成长的明媚阳光与甘甜雨露。作为工作26年的中学专职心理教师,我亲身见证了乐山市心理健康教育从 “单兵作战” 迈向 “协同育人”、由 “学段割裂” 转变为 “全链贯通” 的精彩蜕变历程。在这场以 “人” 为本的深刻教育变革中,“四时同序·学段贯通” 的主题化模式,不仅解构了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难题,更构建起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 “乐山实践”。这一积极探索,既是对生命成长规律的敬重与遵循,也是对中华文化智慧的现代演绎与创新诠释。
破局:直面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重困境
心理健康教育的稳步推进,需从正视问题着手。乐山市的深入调研揭示出三大症结:师资队伍协同不足、教育链条衔接薄弱、生态系统整合欠缺。
师资队伍协同不足。乐山市 292 名专职心理教师中,高达 70% 为 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。他们满怀热忱,却常陷入“三无”困境:缺乏团队有力支撑、没有有效传承经验、缺少系统专业培训。一位新手教师在督导会上无奈坦言:“面对危机个案时,常常感觉如履薄冰,战战兢兢。”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,让心理教育的专业发展之路步履维艰,难以汇聚成持续向前的力量。
教育链条衔接薄弱。某乡镇中学的案例令人痛心不已:一名女生在小学阶段因社交行为退缩未得到关注,初中时遭遇校园欺凌,又未获得及时干预,导致其在高中阶段发展成重度抑郁。这一案例无情地暴露了学段衔接存在的短板——小学侧重于行为规范养成、中学紧盯着学业压力应对、大学关注生涯规划引导,各学段 “铁路警察各管一段”,导致心理成长之路出现 “断头路”,无法形成连贯的培养体系。
生态系统整合欠缺。家长咨询从“如何提升孩子成绩”转变为 “孩子不上学、抑郁了该怎么办”,这一转变折射出家校协同的离散。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,农村学校在心理筛查方面的覆盖率不足40%,导致预警机制难以有效实施。当教育未能构建起完整的 “生态系统”,心理危机便如隐藏在暗处的暗流,悄然涌动。
立本:构建 “四维一体” 的协同模式
破解上述困境需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。乐山市以政策协同为纲领、理论融合为脉络、实践创新为主体、文化浸润为灵魂,打造贯穿大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体系。其学理依据源于发展心理学中心理发展的连续性、阶段性与方向性规律,以及个体成长的差异性、不平衡性特征。一体化建设能有效解决学段割裂、资源分散等问题,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分散走向系统整合,形成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育人生态。
政策协同织密三级联动防护网。建立起“省级定标—市级搭台—校级落地”的三级联动机制,与乐山师范学院开展结对共建,使高校督导资源下沉至中小学,中小学的实践案例又能反向滋养高校研究。在全市37个实践基地中,高校专家深度参与设计“标准化咨询室”并开发心理健康阶梯手册,将幸福力培养精细分解为可量化的模块,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专业支撑。
理论融会贯通双轮驱动学段链。认知发展理论指导学段衔接:小学借助“情绪温度计”游戏,着力培养学生的情绪识别能力;初中通过“压力转化工作坊”,有效提升学生的抗挫能力;高中利用“生涯彩虹图”,深化学生的自我认知。通过这种方式,形成了螺旋式上升的成长阶梯,让学生在不同学段逐步提升心理素养。
生态系统理论打破学段壁垒:建立“1+ N”片区教研联盟,高校教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备课,打造“一堂心理课”;开发AI心理档案系统,全程追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心理发展轨迹,可提升预警准确率。实现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动态监测和精准把握,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实践创新激活“五共协同”生态圈。乐山积极探索并成功实践了师资共育、基地共建、团队共融、干预共行、科研共享的创新路径。
师资共育。实施县(市、区)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育工程,由高校与地方教育局合作,遴选优秀教师组成“青苗计划”,通过定制化培训方案,采取“高校引领+地方规划+专家实施”模式,重点培养教师的管理与实施能力。设立“培养+督导”机制,聘请高校专家担任导师,通过“网络+实践”研修,提升教师独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。同时,开展班主任及普通教师的心理学运用增能课程。
基地共建。在全市遴选的37所学校共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,推动高校与中小学资源共享,包括心理咨询室建设、课程体系完善及案例研讨。联合开展心育实践活动,如大学生心理志愿服务、心理社团课后服务、校园“树洞信箱”等,孵化特色品牌项目。
团队共融。推进心理健康课程资源联享及校际联合教研活动,打造出一批精品示范课。建立师徒结对机制(如高校教师+青苗教师+骨干教师),形成“宝塔式”心理干预支撑体系,打破学段间沟通壁垒。
干预共行。强化心理健康预警机制,提升教师心理问题识别能力,组建“三人协同”团队分层干预(普通教师发现、骨干教师干预、管理者统筹)。建立心理案例督导团体和危机干预联盟,通过专家督导、跨学段会诊及家校医社区联动,提升应对效能。
科研共享。推动跨学段课题申报与教材研发,编写幼儿园至高中四学段心理健康教材并通过试点优化。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一体化指导方案,结合实证研究探索适龄化教育路径。
文化浸润:主题化模式的本土表达
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深厚的文化根基。乐山秉持 “与四时同序,与幸福同行” 的理念,将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积极心理学有机融合,形成独具特色的主题化模式。
建立主题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。乐山市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以“主题活动”与“主题教学”为突破口,探索出“三会三案”协同机制与“1+N+X”框架融合的实践路径,为跨学段一体化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操作范式。
建立全流程闭环管理的“三会三案”机制。通过“战略研讨会—学段衔接会—效果论证会”三级会议机制,构建起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校准的完整链条。在战略研讨会上,由专项工作组牵头,联合专家共同确定年度主题方向。在学段衔接会上,各学段依据总纲,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开发差异化子方案。在效果论证会上,通过“主题契合度雷达图”进行量化评估,对方案进行迭代优化,最终沉淀为特色实践案例。这一机制确保了主题化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,实现了从理念到实践的精准落地。
搭建系统化资源整合的“1+N+X”框架。“1”个总纲统领全局,明确主题内核与跨学段共性目标。“N”级学段适配,各学段基于总纲细化实施方案,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。“X”类特色创新,鼓励学校结合地域文化开发个性化实践。这种框架既保证了主题的一致性,又充分激发了各学校的创新活力,实现了资源的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。
实施主题教学一体化教学实践。大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抓手,以落实立德树人为目标,实现课程标准一体化、教材一体化、师资队伍一体化和教学内容一体化。我们以“幸福”为主题,开展了跨学段的教学实践,从小学段的“五感”具象化体验到大学段意义成就的哲学化升华,构建了完整的育人逻辑。
顶层设计聚焦目标贯通与内容分层。围绕“幸福”这一核心关键词,构建贯穿大中小学的课程主线,明确“从感知幸福到践行幸福”的螺旋式育人目标。小学段注重具象化体验,初中段强调抽象化探索,高中段突出科学化赋能,大学段深化哲学化升华。通过制定“幸福”主题的认知维度、能力维度、价值观维度、情感维度四维递进框架,实现课程标准的无缝衔接。
课程开发关注学段适配与螺旋进阶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,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。小学阶段通过绘画、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用“五感”感知幸福;初中阶段结合案例分析,从具体事件中抽象出“幸福=快乐+意义”的公式;高中阶段引入积极心理学技术,训练学生用科学方法留存幸福体验;大学阶段通过哲学辩论、生涯规划,探讨幸福与社会责任的关系。
协同备课侧重跨学段教研与动态校准。建立集体备课机制,组织大中小学教师共同解析“幸福”内涵,明确各学段目标边界。通过案例共创工作坊,小学教师分享具象化教学策略,大学教师提供理论支撑,形成教学策略光谱图。开发“幸福主题教学资源包”,包含学段差异化教案、跨学段案例库及互动工具等。
“幸福”主题教学通过“目标贯通—内容分层—教研协同—动态评估”四步路径,验证了一体化主题教学的可行性。其核心价值在于既保持主题内核的一致性,又尊重学段认知的差异性,为探索“纵向衔接、横向融合”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范式。
生发:从“实践探索”到“生命气象”
经过坚持不懈的实践,乐山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四重显著转变:教师从“救火队员”转变为“成长导师”,课程从“碎片拼贴”走向“系统建构”,学生从“被动接受”转向“主动生长”,学校从“独自零星活动”转向“区域携手共振”。根据2024年度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结报告,学生心理求助意愿显著提升,校园危机事件大幅下降,同时学生的文化认同量表得分也实现了增长,证明了乐山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实践的强大效能。
未来,在课程建设方面,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炼“中国化心育主题”,将传统文化元素纳入课程体系,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。在技术赋能方面,构建“数字心育大脑”,借助情感计算技术实现精准干预,为学生提供个性化、智能化的心理健康服务,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。在协同机制方面,推动家校社“心理共治”,建立社区心理驿站与学校紧密联动的网络体系,共同构建起全方位、多层次、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网络,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保障。
心理健康教育,本质上是对生命规律的顺应与悉心呵护。正如乐山夹江年画传承人所说:“年画讲究线条连贯、色彩相生,心理健康教育亦当如此——连断点、贯学段、成气象。”在这条探索之路上,愿我们始终怀揣对生命的敬畏之心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和煦春风中,探寻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律,茁壮成长,绽放出绚丽的生命之花。
(作者系四川省乐山第一中学校专职心理教师、正高级教师、特级教师)
责任编辑:徐杨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